X 关闭
西安碑林始建距今有930多年历史,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西安碑林文庙的石门柱上藏着年代更为久远的信息:这块石头的年龄在距今4.7亿至4.4亿年之间。凭啥这么说呢?因为在石门柱上发现了中晚奥陶世的生物化石!
市民爆料:碑林文庙石门柱发现疑似海洋螺化石
近日,西安市民同先生通过“华商报”微信小程序爆料说,他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庙的石门柱上发现了疑似海洋螺化石的痕迹。7月3日,华商报记者来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
(资料图)
从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门进入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木牌坊——太和元气坊,由木牌坊向北可以看到三个石门,这便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石质建筑——棂星门。在中间石门的门额上有“文庙”两个大字,在左右两边石门额上各有四个字,分别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三个石门门框内左右两侧均立有石门柱,上承石门额的重量。这些石门柱和旁边的红墙一样,都被刷成了朱红色。
在中间石门西侧石门柱南面的中间位置,有一个螺旋形图案,近看很清楚,远观则很容易忽略。它比成人手掌大一些,质地很硬,和石头一样,但颜色明显较深。
据同先生介绍,他也是在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图案”,于是拍了照片,回去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觉得像是海洋螺化石。为确定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他向华商报反映了这一情况。
“它的位置很有意思,上下左右看都是石柱中央部位,而且比较完整。如果真是螺化石,建议能做个玻璃框保护一下,写个科普介绍,那这个门就又多了一个故事了。”
专家确定:可能是奥陶纪鹦鹉螺化石,来自渭北富平地区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教研室傅东静教授看过华商报记者拍摄的照片后表示:从照片来看,可以确定是远古时期的软体动物化石,与现代的螺类相似。但要确定其生存的具体时代,需要对标本进行取样分析。取样则可能会对现在的状态造成破坏。随后,傅东静教授又咨询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壳体残留信息较少,难以鉴定。
据了解,所谓化石,就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遗物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过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化石的形成需要数万年甚至数亿年时间。能形成化石的只占古代死亡生物的极少一部分,而能完整保存或部分完整保存的就更少了。
其实在西安碑林发现化石,这并不是第一次。据西安碑林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刘宁介绍,博物馆曾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做过一项碑刻保护项目,对碑林重点碑刻的岩石学特征与碑刻石料来源进行分析,主持该项目的是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梁文天教授。该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碑林藏石中含有大量完整的古生物化石。
随后,华商报记者采访了梁文天教授。梁教授表示,棂星门石门柱上的化石应该是奥陶纪的鹦鹉螺化石,这个岩石来自于渭北的富平地区,是奥陶纪灰岩上面的化石。
△鹦鹉螺(图片来自网络)
“两三年前我们在西安碑林做碑刻石料来源分析时,石门柱还没被刷成红色,当时也发现了这个化石。尽管由于风化或者保存等原因没有看到常见的缝合线构造,但是根据岩石的时代和其共生化石推测其应该是鹦鹉螺类的化石。鹦鹉螺类主要自奥陶纪开始出现。和侏罗纪的陆地霸主恐龙一样,奥陶纪海洋里的霸主就是鹦鹉螺。鹦鹉螺长相奇特,能长到几米甚至十几米大。”
“碑林不光是文物宝库,也是岩石和古生物化石宝库”
梁文天教授介绍,除了棂星门中间石门柱上的这些螺化石,他们还在西安碑林发现了多种古生物化石。
△棂星门东边石门里西侧的抱鼓石上直径十几厘米的四射珊瑚化石(照片由梁文天教授提供)
“比如,在棂星门东边石门里西侧的抱鼓石上,有一个圆的直径达十几厘米的四射珊瑚化石。这是已经灭绝了的一类珊瑚,推测它可能是四射珊瑚中的扭心珊瑚,这种化石的发育时间跨度是中晚奥陶世到泥盆纪。但因为这个灰岩来自于富平地区,基本可以限定它就是中晚奥陶世的化石。”
“棂星门里面有几个石质华表,好几个上面都发现有古生物化石。其中进门东侧第一个华表上面,既有链状的珊瑚化石,还有螺类化石。这个链状的珊瑚化石是已经灭绝了的动物,应该是镣珊瑚或者链珊瑚,两者都有链状特点,像串珠一样。镣珊瑚化石的形成时代也是奥陶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8年曾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奥陶世背锅山组中发现了大量的镣珊瑚,碑林石料来自于此,很可能就是镣珊瑚。”
还有一类化石是在碑刻上面,比如在《石台孝经》碑亭南边广场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碑,西边是元代皇庆二年(1313)立的《皇元加圣号诏》碑,东边是明成化十一年(1475)立的《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记》碑。在《皇元加圣号诏碑》上发现了链状珊瑚化石,在《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记》碑上发现有鹦鹉螺和海百合茎两种化石。
“我曾经请好多专家一块去西安碑林看过。西大地质学系一位老先生看了之后说,西安碑林不光是文物宝库,也是岩石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西安碑林的岩石类型确实非常多,古生物种类也很多,化石非常漂亮。因为这些碑刻经过漫长时间的风化,把岩石结构都显现出来了。但因为隔着玻璃不能动,没有条件进行实验室检测,我们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只能推测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大类,还不能确定其具体的属和种。”
发育年代为中晚奥陶世,距今4.7亿至4.4亿年
梁文天教授介绍,地球迄今大约已有45亿-46亿年的历史。地质学家根据生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把地球的历史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代下分纪,纪下分世,世下分期。在代之上还有宙,其中太古代、元古代属于隐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属于显生宙;而太古代之前的地质时代被称为冥古宙,时间从地球形成至38亿年前的太古代之初。
其中,太古代历时最长,约有20亿年。当时地球上还没有生命,可能在该代末期,海洋里才开始出现藻类。元古代除藻类外,还发现有海绵的骨针、水母的印痕、放射虫的矽质骨骼等。到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代开始,生物才在地球上大量出现。古生代早期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那时现代无脊椎动物的各大门类,海洋里几乎都已有代表。到古生代中期,鱼类已大为发展,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泥盆纪晚期,鱼类上岸进化为两栖动物。
“西安碑林发现的这些化石,其发育的年代属于早古生代奥陶纪。因为奥陶纪又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所以更准确地来说,这些化石发育的年代是显生宙古生代奥陶纪中晚奥陶世,距今4.7亿到4.4亿年。”
△鹦鹉螺(图片来自网络)
“在奥陶纪末曾发生过生物大灭绝,比如在西安碑林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中,镣珊瑚、链珊瑚、四射珊瑚已经灭绝了,今天已经看不到了。鹦鹉螺现生的只有几个种,但这些物种常在数百米的深水下生活,晚上才出来,平时很少能看到它们。鹦鹉螺能从奥陶纪延续到今天,堪称活化石。而海百合现在还有现生的,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
西安碑林博物馆:对这些古生物化石按石刻文物保护
西安碑林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刘宁介绍,根据明嘉靖十一年所刻《西安府重修学庙之碑》记载,嘉靖九年(1530)整修文庙时,大成殿“覆瓦易以琉璃,阶陛围以石槛;两庑与戟门、棂星更用新木改以石柱”,棂星门的石柱子有可能是那时候换的。棂星门中间石门柱上的化石,博物馆以前也注意到了。馆内很多碑石都包含有古生物化石,说明取材地可能比较近。
“博物馆对于发现化石的石门柱和碑石也是按照石刻文物来保护的。具体保护办法是申请立项后,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然后进行保护修复的实际操作,诸如清洗、加固、封护等,保存环境尽量做到防水、防晒。石刻文物主要是怕水、怕晒。除了避免降水外,还需要防止地表水渗入碑体,因为地表水会携带盐分,盐分随着毛细作用到了碑刻表面重结晶会加速风化。冬季降雪后也容易造成冻融,冰劈作用也会加快石质文物的风化。而夏季日照强度太大了,石质内外温差造成膨胀率不同,就容易产生裂隙,裂隙慢慢发育就会越来越大,加速石碑风化。此外还要考虑防酸雨侵蚀等。保护文物肯定要避免这些破坏因素,所以碑林百分之九十的碑刻都是在室内的。”
>>>>多知道些
西安碑林历史及其与文庙的关系
西安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
唐天祐元年(904年),长安驻守韩建缩建长安城,将原存务本坊国子监内的一部分石经迁至唐尚书省附近的文宣王庙,即今西安社会路一带。
五代时,后梁开平三年至乾化四年(909—914年),长安驻守刘鄩接受幕吏尹玉羽建议,将其余石经迁至唐尚书省之西隅。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雍在唐尚书省西隅附近建立京兆府学。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蓝田人)将文庙和府学的一部分迁至西安碑林现址。元祐二年(1087年),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吕大防之兄)因看到保存在唐尚书省之西隅的石经“地杂民居,其处洼下”,遂将石经及其他唐宋碑刻徙至“府学之北墉”。吕大忠因此被视为西安碑林的正式创始者,北宋元祐二年也被视为西安碑林的始建年份。
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知永兴军时将府学彻底迁至“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现址,并进行了修建和改造。至此,府学、文庙与碑林同在一地,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
自唐代以来,各地孔庙均以山东曲阜孔庙建筑群为基本模式,所有建筑格局都不能超过其建筑式样,且礼制必须低于曲阜孔庙。西安孔庙大成殿建于明代,位于《石台孝经》碑亭前。令人十分惋惜的是,1959年9月15日大成殿在一场雷火之中被毁。20世纪70年代,大成殿高高的台基和殿基被拆除,辟为碑林广场。2004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原大成殿遗址上用青石铺地,并在原大成殿的柱基上做了明显标记,以使人们清楚了解当年大成殿的基址位置。
西安碑林现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部分照片来自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等)
X 关闭
2月7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
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记者吴长锋)8日...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
2月8日,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佳星)记...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王连香)记者...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
2月2日,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刘...
“前方道路遭‘敌’破坏,车辆无法通过。...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